四川坚决制止西部大开发中的急躁冒进“一哄而上”偏向 (2000年6月6日)

2003-09-22 00:00

  四川省委、省政府在西部大开发中保持清醒头脑,及时发现并迅速制止一些地方出现的急躁冒进、“一哄而上”等“过热”偏向,使西部大开发有序推进。

  据四川省西部大开发办公室的调查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,今年以来,四川各地实施西部大开发的热情很高,势头强劲,但不少地方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。这集中表现在:一是有些地方上报的项目太多,投资规模太大。例如川南某山区小县,县财力每年仅1000多万元,却上报了“十大重点工程”,静态投资达近10亿元。二是相互攀比,纷纷争“先行”、抢“第一”。提出诸如“交通先行”、“工业先行”、“农业先行”、“第三产业先行”、“科技先行”、“教育先行”、“项目第一”、“发展速度第一”等口号。在一些地、市、县,技术含量低的小酒厂、小丝厂、小绸厂、小煤窑、小砖厂、小纸厂等又盲目酝酿上马。某地区三个毗邻县互相攀比,分别同时上报地区要求新建年产30万吨的水泥厂。

  针对上述现象,四川省委、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有力措施,迅速加以纠正制止。省委、省政府要求各地坚决防止和杜绝相互攀比,防止和杜绝压项目压任务;不得把所有产业都列为“支柱产业”,把所有地区都作为“重点开发地区”,把所有企业都列为“重点企业”,不得给一切项目都开“绿灯”;不得以西部大开发的名义恶意炒作、搞重复建设和发展国家限制发展的产业和项目。

  四川省委、省政府同时要求各地坚持“有所为”和“有所不为”。全省主要应做好基础设施、生态工程、结构调整、科技兴川、改革开放“五篇文章”,重点实施好“一二二二六”工程,即稳定发展农业基础,全力推进生态建设和电、气、水、信息“四网”改造两大工程,大力抓好交通、水利两大基础设施建设,加快成(都)德(阳)绵(阳)和攀西两大地区发展,逐步形成水电、电子信息、机械冶金、旅游、医药化工和饮料食品六个支柱产业;其他未列入的,省里一概不列为重点支持对象。

  实行先规划后开发。四川把今年列为西部大开发的“规划年”、“重点项目启动年”,实行先谋定而后动,对未规划谋定好的项目不急于上马。此外,四川省计委、省西部大开发办公室还组成了6个工作组分赴全省18个地、市、州,对各地产业规划、项目规划等进行全面督促检查,及时纠正“一哄而上”的偏向。全省对各地上报的项目严格把关,只从数千个项目中精选了100个社会经济效益最好的作为全省重点支持项目。省西部大开发办公室负责人在雅安地区调查时发现,这个地区上报项目过多,摊子铺得太大,有的县甚至把一些污染环境、影响生态及国家限制发展的项目也列为重点发展项目,便及时督促当地调整规划,突出重点,坚决砍掉了不合理项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