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小龙大使撰文—《对中国经济“一叶障目”式的观察是不可取的》

2023-09-18 14:27

近期,新西兰各界高度关注中国经济。国际上也有很多关于中国经济的议论,“中国经济崩溃论”再度沉渣泛起。中国是新西兰最大的贸易伙伴,这种关注我非常理解。至于所谓“中国经济崩溃论”,此前已一再被事实证明不过是一些人的主观臆望,其背后的逻辑政治多于经济。我愿就中国经济谈谈我的看法。但在此之前,我想先分享一个中国成语:一叶障目,不见泰山。它的意思是,如果被一片小小的树叶挡住了眼睛,就会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。如果我们要准确地理解中国经济,这种一叶障目式的观察是极不可取的。观察中国经济,我的建议是:看全局,看长远。

中国经济是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,也早已成为全球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,因此,观察中国经济要有全球“坐标系”的视角。今年以来,尽管世界经济复苏前景有所改善,但增长仍然乏力。世界银行预期全球增速仅为2.1%,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发达国家将增长1.5%,发展中国家增长4%。在此背景下,上半年中国经济持续复苏,同比增长达到5.5%,给疲弱的世界经济带来一抹亮色。展望全年,世行等机构普遍预测中国将取得5%以上的增速。中国经济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,仍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重要“发动机”。

经济运行是否良好,可供观察的宏微观指标很多,但并没有一个模型或者一个指标就能解释一切,因此,观察中国经济要有“全景式”的视角。受全球需求走弱、国际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,当前中国部分经济指标增速确有所回落,但有更多指标反映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。例如,上半年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.2%,比去年全年提高44个百分点。前8个月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%,保持较快增长。同时中国产业升级保持良好态势。前8个月,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.3%;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9.4%;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9.5%。这些数据都折射出中国经济增长动能优化取得了突出成效。

一些实时、高频数据对于预测短期经济走势具有重要参考作用,但却可能与经济中长期趋势背离,因此,观察中国经济要有“长历史”的视角。过去几十年,中国经济以接近10%的年均速度高速增长,是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3.5倍,但实际上中国经济增速并非是高位运行的直线,而是有高有低的曲线,甚至个别年份因多种因素增速较为缓慢。这说明,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,而是我们在爬坡过坎中不断克服困难实现的。疫后经济恢复更是一个波浪式发展、曲折式前进的过程,我们不回避问题,正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。中国政府的政策工具箱还很充足,我们有信心不发生系统性风险。

我还想就一些新西兰朋友对中国经济溢出效应的关注谈点看法。由于全球通胀高企、大宗商品价格周期性调整、消费者偏好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,新西兰初级产品出口正在承压,中新贸易也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。但我们也要看到,中新双边贸易虽然遭遇了逆风,但仍展现出了极强的韧性。

从整体贸易看,今年前6个月,新西兰对华出口额达到98.5亿新元,比去年同期还小幅增长了0.5%。从贸易平衡看,今年第二季度新西兰总体贸易逆差环比大幅收窄,从29亿新元减少到3亿新元,而同期新西兰对华贸易顺差扩大至20亿新元,中国对该季度新西兰贸易逆差收窄的贡献率高达七成。从重点产品看,新西兰第二季度乳品、木材对华出口额分别环比增长21%和15%,本月初,全球乳制品价格指数又出现了四个月以来的首次上涨。我还想特别指出,明年1月1日起,新西兰对华出口的所有乳制品将享受完全的零关税待遇,这将极大提升新西兰乳品在中国的竞争优势。中新两国经济在结构上高度互补,这一点没有也不会改变。从中长期看,随着两国经济的复苏,双方经贸合作存在的巨大潜力将进一步得到释放,造福两国人民。

尽管国际风云变幻,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,潜力足、韧性大、活力强、回旋空间大、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。我相信,明智的观察者不会因为个别的、暂时的问题,就看衰18万亿美元总量的中国经济,更不会放弃14亿人口规模且不断增长和深化的中国大市场。